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禾元生物大手笔募资扩产背后:原料供给与产能规划匹配度惹关注
(原标题:禾元生物大手笔募资扩产背后:原料供给与产能规划匹配度惹关注) 近期,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禾元生物”)更新了招股说明书。此次科创板...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中欧·体育网址是什么 > 新闻动态 > 《神电卫小城》:小城自有大乾坤
《神电卫小城》:小城自有大乾坤 发布日期:2025-08-22 08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文|习习

读《神电卫小城》,满眼满心的温润。这些在时间中沉淀的文字,显现着时间本身的质地:绵长、深厚、沉静、了无边际。

书分二辑:《小城旧事》和《城里城外》,由两位先生所著。《小城旧事》的作者是90多岁的吴兆奇老先生。先生一生从政,但对文字始终一腔热爱。到了这个年纪,真是落笔的好时候,那么多好记忆活灵活现,那么多现在已然看不到的景致听不到的掌故,在先生心里苍郁蓬勃。情感和思索已蓄积到足够,只等着让它们在笔端涌出。人生已是炉火纯青,文笔就该如先生的文字这般:平静、醇厚、满含深情却不事张扬。

《神电卫小城》 吴兆奇 张慧谋 著

吴老对小城是真爱,每个句段里都能读出感情。正如先生所言:“人到老时,越是想念故乡,往往魂牵梦绕,乡愁难道。经历了八十多个春秋来写《小城旧事》,便是热切的思念故乡最明显的印证。”

吴老写小城的旧样子、老故事、风物典故、名人轶事,如数家珍,述说起来又不慌不忙,但在这不慌不忙中能读出情感里的节奏来。“小城虽然很小,城墙以内,仅一平方公里地,但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司政机关、司教机构、仓署机构、集社机构、庙宇神社、守备机构等等,遍布城中。东街区有县署衙门、教谕署、文昌阁、明伦堂、儒学、莲峰书院、文庙、武庙等等;西街区有察院行署、布政分司署、按察分司署、志学书院、康王庙、冼夫人庙等等;南街区有旧神电仓署、社学、石古宫、五显庙、天后宫等等;北街区有参将府署、守备司署、三官堂、雨香庵、广生书院、玄天宫、城隍庙等等。这么多的建筑场所,把小城渐渐地胀满了。”小城不落一角地盘踞在先生心里,白描一般,那么密密摞着的词语,全是谙熟的记忆,又这样密密地说出来,仿佛不可抑制的情感在静静倾泻。

被先生誉为“小城魂”的“十字街”,端的是活色生香,读文字恍若置身其中,有气味,有声音,有颜色,有晨昏的时间。这样的文字全是时光于先生胸臆中的凿刻,也是弥足珍贵的小城史料。

吴老笔法,按今天时代来看,颇有古风。写人物,极生动,呼之欲出。身穿长袍脚踏布鞋的老师陈汝鉴,天生活宝的李鸿秋都如是。《陈先生的铃声》用笔简约素白,细节处稍事停留,也不延宕,满篇下来,人物活生生立在纸上。真是一篇人物散文的典范文章,让人忍不住想起鲁迅、朱自清先生的文风来。

往事纷至沓来,于任何写作者而言,在纷繁往昔中选材、立意和表达,都显现着作者的胸襟、品格和学识。在这些文字后面,我看到的是一个温厚善良、勤勉谦恭,对家乡满怀情感的长者。90余岁高龄,还能对人事有如此明晰深长的记忆,字里行间又那样干净纯正,令人感佩!

第二辑《城里城外》的作者是张慧谋先生,我一直称他为兄。十几年前,作家张鸿引见,我们一起去茂名拜访了作为当地文化名人的慧谋先生。摄影家李好开车,慧谋先生领路,我们仿佛去了所有他爱的地方。慧谋先生待人诚挚、善解人意,很懂我这个远离大海的西北人的心思。我还记得街角的一棵凤凰树,正开满一树火红的凤凰花,不知这棵树是不是慧谋先生文中所写的小街上的那一棵?跟着慧谋先生,我第一次看到了海盐的制作,天空澄澈,明亮的阳光下,莹润的海盐仿佛能捏出油来。慧谋先生恨不能带我们走遍他文中所写的所有的城里城外。深夜,我们吃鱼炸和糖水。不知那糖水铺是不是《南街87号糖水铺》里写的那家?我们登上钟鼓楼,钟鼓楼被橘黄的灯光映照,竟让人觉出那好像已是十分古远的往事。

慧谋先生一身文气,说话低声细语。穿的麻布的盘扣衫子破了,还洗得白白净净,说舍不得扔,到这个时候,布衫和人的身体最为亲近。也正像到了这个年龄的慧谋先生,才能更深情地回望小城的“城里城外”。慧谋先生虽是吴老先生的晚辈,但他们的文字气息相投。也怪不得他们在生活中不分年龄惺惺相惜。这也是本书虽为两个作者所著,但全书文脉始终相通的缘故。

《城里城外》并非史学家的视角,是一个作家眼里小城在旧时间中的风貌和历史,也因而渗透着作家的文学功力、对事物的考量,还有丰沛的情感。慧谋先生把他记忆中的城里城外写全了,小城简史、历史遗迹、古人留下的诗文、烟火气浓郁的小食风味、凡人名家,还有极富个人特色的往事。

如若读普通史料,一定读不到这样特别的“小城简史”。作者抻着一根时间的粗线,以短小的篇什,在这根时间线上刻画出点点醒目的历史。《城之初》《屯田复耕》《老县城》《市舶贸易》《参将府兵变》……作为名符其实的“简史”,文字表述既精准,又简短节制、不动声色,紧张处戛然而止,让人浮想。大约这就是春秋笔法的妙处。

慧谋先生的文字隽永、平淡,有着安静的辽远,还常孩童般顽皮地在清亮干净的表述中不时跳出些明媚来。慧谋先生不善饮,记得那次相聚时,他喝了几小盏红酒,然后闪身默默坐在旁处,看他眼睛湿着,说是想起了刚走的父亲。

和吴老先生一样,他们都是情深意长的人。

《小城旧事》是一个小城的旧事,也是两个对小城情深意长的人的小城旧事。有意思的是,两人在书中如古人般以文字唱和:慧谋先生在吴老的文后写了《吴老与他的小城旧事》;吴老在慧谋先生的文后写了以慧谋先生为中心的后记。这唱和,颇有流水高山的意味。

三读此书,一再觉出全书风格的平静悠长。我想,这大约和他们长期生活在海边有关,不似西北人文笔的大跌大宕。浩渺无际的大海,这么波诡云谲的事物,想看时,时时可见,内心也会随着时光变得波澜不惊吧?这么大的事物,时时可见,心里又有什么盛不下的呢?两位先生心意中的小城,又哪里只是个小城呢?人世乾坤,皆在其中。

(作者为作家、书评人)